陶淵明 × 歐陽修 × 宋徽宗  

一個隱士、一個文士、一個帝王,如何把茶從日常帶到美學?  

 

茶的平凡日常:陶淵明 

東晉的陶淵明,選擇了「歸隱」這條路。
他寫詩、種田、飲酒,偶爾以茶相伴。 
他的世界裡,茶不是華麗的器物,而是田園裡最自然的存在。 
茶,對他而言,是安穩的日常。 
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」這句詩若換成「煮茶一壺」,同樣成立。 
因為茶的本質,就是那份樸素卻不被打擾的安靜。  
 

茶的清醒文心:歐陽修 

幾百年後,來到北宋的歐陽修。 
自號「醉翁」的他,表面愛酒,其實更多時候以茶佐文。 
酒讓人暫時放縱,茶卻讓他保持清醒。
清醒之後,文字才能落筆,文章才能留下。 
茶,對他而言,是精神的清明。 
「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」 
而茶,就是那份山水之間的清神。 
它提醒他:筆下的世界,必須保持透徹。  
 

茶的美學秩序:宋徽宗 

再往後,還是在北宋,出現了一位帝王——宋徽宗。 
他不只治理天下,更是藝術家。 
他親自寫下《大觀茶論》,把點茶、品茶、論茶提升為一門美學。 
在他眼中,茶是藝術的秩序,是一種可以被書寫、被審美、被制度化的「美」。 
茶,對他而言,是美學的極致。  
 

一條線:從安穩 → 清明 → 美學 
如果把三人放在同一條時間軸上,
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演變: 

陶淵明:茶是生活的安穩。 
歐陽修:茶是精神的清醒。 
宋徽宗:茶是美學的秩序。

 

三個人,三種身份——隱士、文士、帝王。 

三種茶的姿態——日常、精神、美學。 
這不僅是茶文化的遞進,也是一種生命狀態的層層攀升。  

當下的我們:你在找什麼? 
今天,我們在午後端起一杯茶,也許同時擁有三種可能: 

尋找一份像陶淵明那樣的安穩。 
尋找一份像歐陽修那樣的清明。 
又或,尋找一份如宋徽宗那樣的美。  

 

茶,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,走進這三重境界。 
你現在手中的這一杯,又是屬於哪一種?

OCT, 2025 @Taipei